牛刀财经

作者丨蒋拓
出品丨牛刀商业评论
当小米AI眼镜因销量滑坡、核心负责人离职逐渐淡出公众视野时,杭州本土品牌Rokid一则重磅官宣打破了行业沉寂:
科技内容领域顶流、“影视飓风”创始人Tim(潘天鸿)正式成为其品牌代言人。
这一操作与Meta签约姆巴佩代言运动AI眼镜的思路异曲同工,背后藏着创始人祝铭明在“智能眼镜元年”的紧迫突围考量。
既要守住Rokid在技术上的先发优势,又要避开小米“高开低走”的老路,这场“保优势、避陷阱”的平衡术,正严峻考验着这位创始人的战略定力。

祝铭明对技术的执念,早已深植Rokid的品牌基因。从早年为中国空间站提供AR技术支持,到2025年推出全球罕见的“AR+AI”融合形态眼镜,他始终试图以技术为锚,定义下一代智能终端。
49克的轻量化机身、衍射光波导成像技术、与通义千问大模型的深度整合,一系列硬核参数让RokidGlasses在Kickstarter众筹平台斩获362.6万美元,全球销量突破30万台,稳稳站在了行业技术标杆的位置。
然而,技术领先性并未完全转化为用户满意度。
祝铭明团队力推的光波导显示功能,在实际使用场景中暴露出明显短板:
夜晚使用时,镜片漏光形成的“幽绿光斑”格外刺眼;肉眼可清晰看到镜片上的光栅纹理;缺乏画面防抖设计,长时间使用易引发视觉疲劳,这些问题与宣传中“无缝融入日常生活”的体验承诺形成强烈反差。

更让用户不满的是定价与发货的“双重落差”:预售时宣称2499元的“亏钱价”,到正式发售时突然涨至3299元;
原本承诺2025年6月下旬发货,却延迟近3个月,直至6月29日才启动小范围发货,7月中旬仍有大量F码用户(优先级最高)未收到货。
这种“技术先行、体验滞后”的偏差,恰是小米AI眼镜曾栽过的跟头。
后者凭借小米生态号召力,12小时内售罄8000副,最终却因塑料感强、翻译功能延迟等体验问题,迅速从市场热点沦为“路人产品”。
2025年,小米、百度等巨头扎堆涌入智能眼镜赛道,小厂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。
在此背景下,祝铭明选择重金签约Tim,本质上是一场“以专业信任对冲市场疑虑”的战略豪赌。
不同于普通网红,Tim团队以严苛的设备评测、高质量的深度内容著称,在科技爱好者群体中树立了“专业标杆”形象,这份公信力恰好能弥补Rokid因“画饼风波”受损的品牌口碑。
毕竟,这款曾登上纽约发布会舞台的产品,既需要向消费者证明“实验室里的技术已真正落地”,更需要与小米等大厂“生态附属品”的定位划清界限。
祝铭明深谙小厂生存法则:比起大厂依托生态的“降维打击”,Rokid的核心竞争力在于“AR+AI”的融合创新。
目前其产品已覆盖厨房查菜谱、骑行导航等多元生活场景,工业元宇宙项目更落地合肥,推动技术向产业化转化。
签约Tim,正是希望借助其影响力,将“场景解决方案提供者”的定位传递给市场,避免陷入小米式“功能堆砌”的认知陷阱。
但风险同样不容忽视:近期Tim频繁参与节目录制、公布影视飓风年营收,又因《洋人丢的电子垃圾,都去哪了?》视频引发争议,网上对他的舆论风向逐渐复杂。
这种不确定性如同埋下一颗种子,谁也无法保证,这场信任背书最终不会变成“双刃剑”,反而给Rokid带来新的舆论压力。
小米AI眼镜的遇冷与Rokid的口碑波动,共同指向智能眼镜赛道的核心命题:技术创新必须锚定用户真实需求,脱离需求的技术再先进,也难以获得市场认可。

当祝铭明带着RokidGlasses站上纽约发布会舞台时,或许曾憧憬过2007年乔布斯发布iPhone的“划时代时刻”,但智能眼镜赛道的残酷现实是:
30万台销量相较于Meta的全球布局、小米的生态优势,仍显渺小;Tim的代言更像是一次“紧急输血”,而非解决根本问题的“根治良方”。
对资本市场而言,Rokid的价值不仅在于3900多项专利构筑的技术壁垒,更在于祝铭明能否完成从“技术理想家”到“商业实践者”的蜕变。
若他能带领团队,将支撑空间站作业的技术实力,转化为“解决夜路漏光”这类贴近民生的体验优化;用场景创新替代单纯的参数比拼,Rokid或许才能真正跳出“小米式困局”,为智能硬件行业提供“技术+需求”双轮驱动的新样本。
毕竟在新消费时代,用户愿意为“解决痛点的创新”买单,却绝不会为“单纯领先的技术”埋单。这,正是祝铭明带领Rokid打响这场突围战的关键胜负手。
用户在证星号发表的信息将由本网站记录保存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,不构成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风险自担